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可行性与挑战

引言

在大宗商品领域,从现货业务期货交易的从业者都十分关注如何有效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其中,套期保值是一项核心策略:通过在衍生品市场建立与现货头寸相反的仓位,企业可以锁定成本或锁定销售价格,减轻市场行情剧烈波动对企业盈利的冲击。传统上,期货合约一直是企业套期保值的主要工具。然而,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期权合约作为另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开始日益受到关注。那么,期权能否在套期保值中替代期货,成为新的“避风港”呢?本报告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自2017年我国推出首批商品期权以来,商品期权市场实现了飞速增长 (国内期权市场大盘点,近3000只CTA策略产品中期权产品占比已达15% 提供者 财联社)。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始尝试将期权纳入套期保值策略中,以期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优势。然而,期权相较期货在机制和市场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能否真正起到替代作用还存在许多疑问。本文将以科普推广的方式,结合铜、原油、豆粕、黄金等大宗商品的套保案例,深入分析期权替代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可行性与挑战。我们将比较期货与期权这两种工具在成本、流动性、策略适配度等方面的差异,剖析国内期权市场的流动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比中国市场与美国CME等成熟市场在期权套保方面的经验差异。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期权进行风险对冲。

期货与期权作为套保工具的比较

期货和期权作为套期保值工具,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在选择用期货还是期权进行套保前,企业应了解二者在保证金要求、交易成本、风险特征、灵活性等方面的区别。

  • 保证金占用 vs 权利金支出:使用期货套保需要缴纳保证金,并根据市场波动每日盯市。如果价格对企业不利(如卖出期货对冲现货多头时,价格上涨会带来浮亏),企业需要追加保证金。这意味着期货套保会占用企业的资金,极端行情下可能出现保证金压力。相比之下,买入期权进行套保(例如买入看跌期权保护库存价值或买入看涨期权锁定采购成本)不需要缴纳保证金,最大成本在于支付的一笔权利金。权利金相当于保险费,支付后即锁定了最坏情况下的损失,对企业的现金流影响明确且有限。然而,卖出期权(如卖出看跌期权获得权利金来对冲成本上升风险)则需要缴纳保证金,而且通常保证金要求并不低于直接使用期货。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实际数据显示,以沪铜为例,在剩余25天到期的平值期权上做卖方,其保证金占用可能比直接做期货还高,手续费若不考虑平今优惠则与期货相差无几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可见,除非作为期权买方,否则在保证金占用方面很难体现出期权相对期货的优势。

  • 交易手续费成本:期货交易手续费通常按合约手数或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国内交易所对日内平今仓有时提供优惠(例如部分品种平今仓手续费加收或减免)。期权交易手续费一般由成交金额和固定费用组成,即按权利金金额的一定比例加固定收费。以PTA(精对苯二甲酸)为例,根据某日期的数据,采用期货套保每手开平仓手续费约20元,而使用期权卖出看涨或看跌期权套保,开平仓手续费合计约16元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表面上期权手续费略低,但考虑到期权合约本身需要支付权利金或占用保证金,总成本未必低于期货。此外,如果期权平仓或行权涉及额外费用,也需综合考虑。总体而言,在当前中国市场手续费水平下,期权套保在手续费方面并无明显节约效果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

  • 风险收益特征:期货属于线性工具,套保效果与现货头寸呈一一对应。通过期货锁定价格后,无论实际价格如何波动,企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净价基本固定(考虑基差影响)。但期货套保也意味着放弃了一切价格走向有利于自己的机会。例如,一个铜冶炼企业卖出期货锁定了铜售价,如果日后铜价大涨,企业现货可卖更高价的潜在利润被期货空头头寸的亏损所抵消。期权则属于非线性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风险管理方式。作为期权买方,企业可以为最不利的情景投保,同时保留有利情景下的收益。例如,上述铜冶炼企业可以买入看跌期权作为保险,这样若铜价下跌,则期权获利部分弥补现货亏损;而若铜价上涨,期权可弃权,企业依然能够按市场高价出售产品,享受上涨收益。当然,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企业需要支付权利金。因此,期权买方套保通常适合风险厌恶程度高且希望保留潜在收益的情形。作为期权卖方,企业相当于出售保险获取收益,以弥补另一方向的风险敞口。例如,一家需要采购原油的航空公司可能卖出看跌期权获取权利金收入,以部分对冲燃油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价格上涨时期权不被行权,获得的权利金可抵消部分现货采购高价;价格下跌时则承担履约义务,在较高价买入原油,但此时现货采购成本本就降低了)。这种策略可以减少套保支出,但也限制了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好处,甚至可能带来额外风险。因此企业在运用卖出期权套保时必须非常谨慎。

  • 锁定程度与灵活性:期货套保的效果是锁死价格,避险“彻底”但缺乏弹性。而期权提供多种策略组合,允许企业根据风险偏好调整锁定程度。例如,企业可采用“零成本套保”策略:同时买入看跌期权和卖出看涨期权(即成本式领口Collar策略),通过权利金的相互抵消实现无需净支付的套保。这样企业锁定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又仅牺牲一部分价格上涨超过上限时的收益。在黄金市场,不少矿企就采用卖出一定价位的看涨期权来资助买入看跌期权,从而在不付出现金权利金的情况下锁定最低销售价和最高销售价。在期货市场,这种精细化的风险收益设计是无法实现的。

  • 基差风险:无论期货还是场内期权,本质上都是基于期货价格的工具,套保效果都受到基差(现货与期货价格差异)的影响。期货到期时通常与现货价格趋同,但在持仓过程中基差可能扩大或收敛,造成套保效果与预期不完全一致。对于现货与期货价格相关性高、连续活跃度好的品种,如黄金、原油等国际化程度高的商品,基差波动相对可控且随时间推移可能被平均抹平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但对于某些非连续活跃的品种(例如农产品中收获季和非收获季价格差异较大的品种),基差可能波动剧烈,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评估套保效果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期权并不能消除基差风险。如果期权的标的仍是期货合约,那么期权套保的最终效果同样取决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基差。因此,企业在设计套保方案时,应将基差因素纳入考虑,并通过合约到期月的选择、现货点价策略等手段管理基差风险。例如,基差贸易型企业通常关注采购基差和销售基差的锁定,这类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期现管理系统实现基差的精细化核算与管理,从而在套保中更好地应对基差波动 (基差贸易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基差贸易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 流动性与市场深度:市场流动性直接影响套期保值工具的可行性和成本。一般而言,国内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主要大宗商品期货的主力合约流动性充裕,成交活跃,且买卖价差相对狭窄,企业大额套保交易通常能较顺利地完成。相比之下,商品期权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尚不及期货,尤其是远月合约和深度虚值期权往往交易清淡。例如,在铜期权市场上,主力近月合约(如Cu2505)的平值期权可能还有一定交易量,但再远两三个合约(如Cu2507以远)的期权合约在撰写时几乎没有成交量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即便是市场情况较好的品种,如PTA期权,在主力合约上成交相对活跃,但远月合约日成交量也明显偏低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成交稀疏会导致较大的买卖价差和滑点成本,令期权套保的实施难度增加。这也是为何对于套保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当前阶段很难完全依赖期权作为主要套保工具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大宗商品企业的套保往往涉及上千手合约的操作,如果期权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撑,这些头寸进出市场将面临显著的冲击成本和成交风险。

综上比较,期货与期权各有优劣:期货胜在简单直接、成本低廉、流动性好,但缺乏灵活性且占用保证金;期权则胜在灵活多样、风险可控(对于买方),但存在权利金成本、潜在流动性不足等问题。现实中,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替代关系,更多情况下是互补关系:企业可以将期货和期权结合使用,设计出既控制风险又优化成本的套保策略。在下一节中,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商品中期权替代期货套保的实践情况和效果。

案例分析:期权在大宗商品套保中的实践

下面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宗商品——铜、原油、豆粕和黄金,通过假设场景或真实案例,探讨期权替代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应用状况。

案例1:铜企套保——期权 vs 期货的成本效益

场景:某铜加工企业持有大量精炼铜库存,担心未来一个月铜价下跌导致存货价值缩水。传统做法是通过卖出铜期货合约来锁定当前价格(做空套保)。现在,该企业考虑改用铜期权来套保,并希望评估成本效益。

期货套保方案:企业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卖出相当于库存数量的沪铜期货主力合约(例如CU主力合约)。假设铜价当前为70,000元/吨,每手期货(5吨)价值35万元,保证金按合约价值的15%计,则每手需占用约5.25万元保证金。如果企业需套保100手期货,保证金占用达525万元。若一个月后铜价下跌,例如跌至65,000元/吨,期货头寸获利将基本抵消库存价值损失;但如果铜价上涨至75,000元/吨,期货头寸将出现亏损,抵消了现货库存的增值收益。手续费方面,假设期货交易费率为万分之0.5,那么开仓和平仓合计交易费用约为期货价值的0.01%(对套保持仓一个月而言,平今与否影响不大)。

期权套保方案:企业可以买入一个月后到期的看跌期权(Put)来为库存保险。选择执行价格为当前价70,000元/吨附近的平值看跌期权,每手期权合约对应5吨铜。如果该看跌期权权利金报价为每吨1,000元,则每手合约需支付5,000元权利金。对于100手(对应同等数量5万吨铜),总权利金成本约50万元。买入看跌期权后,一个月后如果铜价果真跌至65,000元/吨,该期权将实值5,000元/吨,单手盈利25,000元,总计盈利250万元,基本弥补了库存贬值部分(现货每吨跌价5,000元导致损失250万元)。扣除50万元权利金支出,净避险收益约200万元,略有滑落但达到了主要保值目的。如果铜价上涨至75,000元/吨,则期权到期变成虚值作废,企业损失权利金50万元,但现货库存增值了250万元(每吨涨价5,000元),扣除期权费用后净增益约200万元。可见,通过期权套保,企业保留了价格上涨的大部分好处(相比期货套保下上涨收益全被对冲掉的情况),只是付出了权利金作为代价。

比较与分析:在该铜价下跌风险的例子中,买入期权的套保策略相当于用50万元保险费换取了避免库存严重贬值的保障,并保留了部分涨价收益空间。从结果上看,无论铜价涨跌,期权策略下企业的最终收益都比期货套保有所改善(上涨时少对冲掉50万元,下跌时多承担50万元成本),这50万元就是为取得灵活性而付出的成本。当然,如果铜价最终保持不变或小幅波动,那么期权保费可能白花,期货套保则几乎零成本。因此,期货vs期权套保在成本效益上的高下取决于市场行情、波动幅度以及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铜期权市场上,远月合约流动性较差,如前所述超过主力月之后几乎无成交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本例中假设买入一个月期权问题不大(因选择的是临近主力的到期月份),但如果企业想做更长期(比如三个月甚至半年)的套保,铜期权未必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持,可能仍需滚动操作短期期权或结合远月期货来实现目标。结论:对于像铜这样金融属性较强的金属,期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期货完成短期套保,并提供更好的收益弹性,但在成本上不一定更低,尤其当考虑权利金支出时,其套保性价比需要根据市场波动情况评估。另外,大规模长期套保仍可能受制于期权市场深度,需要谨慎操作。

案例2:原油加工与消费企业——用期权管理能源成本

场景: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下游企业影响显著。以一家炼油厂或航空公司为例:炼油厂需要持续采购原油作为生产原料,航空公司则大量消耗航空燃油,它们都面临油价上涨抬升成本的风险。这类企业传统上通过买入原油期货或远期合同锁定采购价来套保。但也有一些企业尝试使用原油期权,以寻求更灵活的风险管理。

期货套保方案:航空公司可在油价低位时买入原油期货,多头头寸相当于锁定了未来燃料的购买成本。例如当前WTI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航空公司买入若干手NYMEX原油期货合约锁定此价格水平。这样如果未来油价飙升至90美元/桶,公司实际燃油成本因期货获利得到对冲,等于仍按美元70美元的低价采购;但若油价跌至美元50美元/桶,公司期货头寸将亏损,对冲掉实际采购中获得的低价好处,等于白白多付了成本。因此期货套保保证了成本上限,却也锁死了下行的收益。

期权套保方案:为了保留油价下跌带来的潜在好处,航空公司可以选择买入看涨期权(Call)作为套保。比如买入行权价70美元的原油看涨期权来锁定采购成本上限。如果油价升至90美元,期权盈利(或行权获得低价油)抵消高价采购成本;如果油价跌至50美元,期权作废,公司直接按市场低价采购燃油,享受到了便宜的价格,只损失购买期权的权利金。这个策略类似为燃料成本封顶买了一份保险。其缺点在于需要支付权利金,但优点是无论市场怎么走,都不会比行权价更糟,而且价格走低时还能享受低价。

案例实况:在国际市场上,不少航空公司和运输企业运用了期权策略管理燃料风险。例如有交易员分享了利用WTI原油周度期权对冲短期事件风险的案例:当担心产油国突然减产消息可能推高油价时,交易员买入一周后到期的看涨期权作为短期保险 (Case study: Protecting a crude oil derivatives portfolio from event volatility with WTI Crude Oil Weekly options - CME Group)。这一周如果油价大幅上行,期权支付的赔付覆盖了现货头寸的损失;如果没有大的波动,期权成本很低(短周期权利金微小),对整体收益影响不大 (Case study: Protecting a crude oil derivatives portfolio from event volatility with WTI Crude Oil Weekly options - CME Group)。事实证明,这种每周滚动购入短期看涨期权的方式,可以以较低的权利金支出应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价格飙升 (Case study: Protecting a crude oil derivatives portfolio from event volatility with WTI Crude Oil Weekly options - CME Group)。该案例还体现了成熟市场期权流动性的优势:交易员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询价(RFQ),做市商在不到一秒内就提供了双边报价,使其能够迅速建仓 (Case study: Protecting a crude oil derivatives portfolio from event volatility with WTI Crude Oil Weekly options - CME Group)。在国内市场,目前尚未推出原油期权合约,但一些大型企业会通过场外期权或国际市场来获得类似工具。随着上期所子公司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原油期货的影响力扩大,未来推出原油期权并提供充裕流动性是可以期待的方向。

比较与分析:对于原油这类高风险的大宗商品,期货与期权套保的取舍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对于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评估和预算弹性。期货套保能完全锁定成本,对于特别强调成本确定性的企业(如炼油厂在承揽长期加工合同时)是合适的。但对于更希望在价格低时降低开支的企业,期权提供了一种折中——在愿意支付一笔保费的前提下,确保了价格高企时不至于难以承受,又避免了错失低价带来的好处。从成本看,期权保费会提高平均采购成本,但其对现金流的影响相对温和且可控(不像期货可能有追加保证金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熟的海外市场,原油期权交易非常活跃,日均交易量达到数十万张合约,持仓量更是以百万计 (Crude Oil Overview - CME Group)。例如CME集团的WTI原油期货与期权单日合计成交超过100万手,市场深度可满足巨额套保需求 (Crude Oil Overview - CME Group)。对比之下,国内原油期货虽然活跃,但如果将来推出原油期权,要达到同等流动性仍需时间培育。因此,在流动性尚有限的市场环境下,大宗商品企业可以考虑分批次、分层次地建立期权头寸,或将期权与远期合约结合,逐步过渡到以期权为主的套保策略。专业的期现风险管理系统(如信易科技的“众期®期现管理系统”)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自动获取行情与持仓数据,帮助企业实时评估套保头寸的风险暴露,并根据预设规则执行分批建仓和平仓,从而降低流动性不足情况下单笔交易对市场的冲击 (众期期现管理系统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众期期现管理系统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案例3:农产品加工企业套保——豆粕期权的应用

场景:某饲料生产企业的大宗原料之一是豆粕(大豆压榨后的产物),用于配制饲料。豆粕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饲料成本。该企业担心未来几个月豆粕价格上涨侵蚀利润,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控制成本上升风险。可选择的工具包括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货以及豆粕期权。

期货套保方案:企业在当前价格水平买入远月豆粕期货合约,以锁定原料采购成本。例如豆粕期货价格在每吨3000元时买入足够数量的M(豆粕)合约。这样无论现货价格后期如何变动,企业相当于提前锁定了3000元/吨左右的成本线。但期货头寸需要随时关注保证金变化,如果价格下跌反而产生浮亏,也会占用资金。另外一旦锁价,若后续现货价格回落低于3000元,企业丧失了低价采购的机会(虽然后期可以通过平仓期货获利部分来补贴现货采购,但操作上存在不便且不一定完全匹配时间)。

期权套保方案:企业可以买入豆粕的看涨期权(Call)来设定成本上限。例如买入执行价为3000元的豆粕看涨期权。如果未来豆粕价格飞涨到3500元/吨,该看涨期权将有价值,可用于抵消饲料采购超出3000元部分的成本;如果价格维持在3000元或以下,则期权可能到期变得一文不值,但企业可以按照市场价平价或更低采购原料。假设这枚期权每吨权利金100元,则锁定成本上限的代价为每吨100元的保险费。企业可以将其视为采购预算中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对保险费支出较为敏感,还可以通过卖出较高执行价的看涨期权来抵消部分权利金成本(形成类似于以前述的领子策略,只不过这里相当于买入一个看涨期权组合形成买入价差)。比如买3000执行价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3500执行价的看涨期权,这样油价上涨超过3500元的部分企业放弃享受,但换来权利金支出的降低甚至为零成本。

现实情况与效果:豆粕期权是我国最早上市的商品期权品种(2017年上市),经过数年发展,其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在农产品期权中名列前茅。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和油脂压榨企业已尝试将豆粕期权纳入套保。例如当预期新季大豆收获可能不及预期、豆粕价格有上行风险时,企业倾向于买入看涨期权进行保护。在行情平稳时,部分企业也会通过卖出看跌期权获取权利金收入,从而降低整体原料成本(类似于卖出看跌期权相当于承诺在较低价位买入原料备库,如果价格一直高企则只赚到权利金;价格大跌则需要履约买入原料,不过那时原料便宜本就是好事)。据业内数据,一手豆粕期权合约规模为10吨,主力近月合约的日成交量经常上万手,全市场持仓量也在稳步增长。这表明豆粕期权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可以满足中等规模企业的部分套保需求。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农产品期权的定价受天气、政策等影响,隐含波动率可能发生快速变化,企业在购买期权时可能会面临权利金偏贵的情况。这时直接用期货套保反而成本更低。因此,对于豆粕这类季节供需特征明显的品种,企业可以根据对行情波动性的判断来决定套保工具:平稳市况选期货、剧烈波动风险高企时选期权。同时借助专业工具对行情进行跟踪也很重要,比如通过量化分析平台评估不同套保组合在各种情景下的效果(信易科技的量化交易解决方案等 (众期期现管理系统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确保套保策略与企业风险偏好相匹配。

案例4:黄金生产企业套保——锁定底价与保留增值

场景:某黄金矿业公司每年开采一定量的黄金,面临黄金价格下跌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该公司希望为未来半年内的产出锁定最低销售价格,又希望在黄金价格上涨时能适当受益,而不仅仅停留在锁定价。

期货套保方案:公司可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卖出相应数量的黄金期货合约(AU合约)来锁定售价。例如当前金价为人民币400元/克,公司卖出期限覆盖半年的多个AU合约系列,大致锁定了400元的平均价格。这样即使半年内金价跌至350元,公司通过期货平仓盈利弥补了现货少卖钱,实现每克约400元的锁定价;但如果金价涨到450元,期货亏损抵消了现货多卖的钱,公司仍只能得约400元/克。期货套保保证了最低收入但封顶了最高收入。

期权套保方案:公司可以运用领式(Collar)套保策略来达到目标:比如买入执行价400元的看跌期权(保障最低卖价400),同时卖出执行价450元的看涨期权(放弃高于450的部分收益以换取权利金收入)。通过精心选择权利金相当的两个期权,该组合在建立时可能不需要净支付权利金(或成本很低),实现所谓“零成本套保”。结果是:若金价跌破400,低于部分由看跌期权获利补偿,公司实际仍可卖出相当于400元的价格;若金价在400-450之间,公司未被看涨期权行权,可以按市场价出售黄金,享受了一定涨价好处;若金价大涨超过450,公司履约卖出黄金给看涨期权买方,相当于锁定最高售价450元。通过这种期权组合,公司锁定了400-450元/克的销售价格区间。相较直接用期货锁定在400元,这家公司在价格上涨时最多可以多获得50元的额外收益空间,在价格下跌时效果与期货套保等同,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当然,公司为此放弃了450以上的天花板潜在收益,但考虑到极端高价往往可遇不可求,这样的权衡常被认为是值得的。

案例实证:许多贵金属开采和加工企业都会运用类似的期权领子策略进行套保。这是因为贵金属价格波动大且有长期上涨趋势的可能,企业不愿意完全错失上涨带来的超额利润,却又需要保护基本的收益底线。通过场内期权和场外期权相结合,企业可以根据产量计划灵活定制不同期限的领子策略。此外,在国内黄金期权上市之前,不少企业已经通过场外期权市场来进行类似操作(例如与银行签订看跌看涨期权组合的合约)。自202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权后,场内期权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据统计,黄金期权上市初期成交清淡,但近几年随着参与者增加,日成交量和持仓量逐步攀升。同时,上海黄金期货本身的流动性很好,这为黄金期权的定价和交易提供了支持。如果企业发现场内期权流动性不足以匹配其套保规模,还可以考虑分批建仓,或运用综合经纪商提供的做市报价。在风险管理上,借助信息系统跟踪套保组合表现至关重要。针对这种长期、多批次的套保操作,长周期生产型企业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规划每个阶段的保值比例和操作流程 (长周期生产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长周期生产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例如,在招投标阶段就确定合理的保值比,在生产过程中动态调整套保头寸,并解决移仓换月等实际操作难点 (长周期生产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长周期生产型企业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利用这些工具,黄金企业可以更从容地运用期权策略来管理价格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市场现状分析:国内期权市场流动性与中外差异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期权在套期保值中能够提供期货无法实现的灵活性和策略多样性。然而,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市场环境足够支持,尤其是流动性良好、交易成本合理、工具体系完善等。下面我们聚焦当前中国期权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与美国CME等成熟市场进行对比。

国内商品期权市场流动性与发展趋势

自2017年首批商品期权(豆粕期权等)上市以来,中国商品期权市场经历了快速扩容。从交易品种数量看,截至2023年中,我国已上市商品期权品种达到32个左右 (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 120个)(涵盖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领域),商品期权的品种数量大约是商品期货品种的一半。交易量方面,商品期权成交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2022年商品期货成交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下,期权成交量仍同比增长逾73% (国内期权市场大盘点,近3000只CTA策略产品中期权产品占比已达15% 提供者 财联社);在更早的几年里,增速甚至达到三位数 (国内期权市场大盘点,近3000只CTA策略产品中期权产品占比已达15% 提供者 财联社)。这反映出市场对期权工具的兴趣和接受度在迅速提高。

具体到流动性,当前国内商品期权市场呈现出集中于近月或主力明显的特征:大部分交易量和持仓量集中在临近交割月的平值附近期权合约上,而远月和深度虚值/实值期权往往交投清淡。例如,前述PTA期权案例中,近期合约(TA505)的日成交量看涨看跌分别达到数万手,而远一点的合约(如TA601)则只有几百手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豆粕期权和白糖期权等品种也有类似规律。对于套期保值者而言,这意味着如果其风险敞口对应的是远期时间(比如半年后的敞口),直接使用对应到期的期权可能会遇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需要考虑滚动近月期权来覆盖远期风险。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市场流动性在改善。例如豆粕、棉花、橡胶等早期上市的期权品种,近年来持仓量屡创新高,一些活跃期权合约的买卖价差明显缩小,市场深度提升。这离不开交易所引入做市商、优化合约设计等举措的推动。此外,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参与期权交易,也提升了市场活跃度。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国内私募CTA策略中包含期权交易的产品数量占比已达15%,相比2020年时的9%有显著提升 (国内期权市场大盘点,近3000只CTA策略产品中期权产品占比已达15% 提供者 财联社)。机构的参与不仅带来了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成熟的交易策略和定价能力,有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除了场内期权,国内场外期权市场也在发展。对于一些暂未有场内期权的标的(如某些新能源金属)或需要特殊条款的套保需求,企业会与券商、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等签订场外期权合约。监管层也大力推动“保险+期货”模式,将场外期权引入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领域 (国内期权市场大盘点,近3000只CTA策略产品中期权产品占比已达15% 提供者 财联社)。这部分场外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企业运用期权进行避险的意识。当某个品种场内期权上市时,这些已有场外经验的企业可以较快地转移一部分需求到场内,从而提升流动性。

总体来看,中国商品期权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品种逐步齐全、参与者结构多元化、成交规模快速扩大。但也要看到,与期货市场相比,期权的日成交量和存量规模依然偏小,许多品种的期权市场深度不足。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目前阶段**“期货为主、期权为辅”**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期权更现实的定位是作为期货套保的有益补充,比如用于锁定极端风险、优化套保收益或在特定市况下临时降低保证金占用等。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作用会日趋重要,但这个过程需要交易量和流动性的持续积累。

国内 vs 国外:期权套保的市场差异

美国等成熟市场在商品期权应用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市场生态与国内存在明显差异:

  • 流动性与深度:以美国CME集团旗下的期权市场为例,主流大宗商品期权(如WTI原油、COMEX黄金、CBOT玉米大豆等)均拥有深厚的流动性支撑。前文提到WTI原油期权日均成交在数十万手以上,黄金期权日均成交也相当可观。这意味着无论是大型能源公司还是矿业公司,都能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多的交易对手来完成套保操作。而国内许多期权品种日成交仅几千手甚至更少,交易大单可能面临较大冲击成本。市场深度的不足限制了期权大规模应用于套保的可行性。反过来说,在流动性充足的环境中,企业更愿意采用期权策略,因为进出市场的滑点成本和执行不确定性降低

  • 参与者结构:成熟市场中,除产业客户外,大量专业做市商、对冲基金、投资银行都深度参与期权交易,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和策略创新。例如,投行和贸易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场外期权定制服务,再通过期货和期权市场对冲自身风险,从而将市场的流动性间接传导给企业。在中国,做市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交易所指定了一些机构为商品期权提供双边报价,但整体来看专业投机资金在期权市场的参与度尚不及国外。这意味着国内期权市场有时会出现定价效率不高的状况,例如某些时期隐含波动率显著偏高或偏低,套利资金未能及时纠正。这种情况下,套保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避免在期权明显偏贵时买入、偏宜时卖出,从而控制套保成本。

  • 工具丰富度:国外衍生品市场往往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期权工具,如周度期权、季度期权、平均价期权等,方便企业针对特定风险敞口进行精确对冲。例如,CME的农产品期权除了标准月度到期外,还有每周到期的短期期权供选择 ([PDF] 芝商所大豆期权)。这些短期期权可以让企业在关键报告发布或事件发生前后进行针对性的避险。而国内目前大部分商品期权仅有与期货合约同期的月度到期日,还没有每周或更灵活的到期结构。这使得国内企业有时不得不在不需要整月覆盖时也购买整月期权,增加了成本。此外,国外场外市场成熟,很多奇异期权(如亚洲期权、障碍期权)被用于企业风险管理,满足一些特殊需求。国内场外市场也在探索类似产品,但整体规模和普及度仍有限 ([PDF] 黄金企业使用场外期权进行保值的可行性分析)。

  • 交易成本和制度:在美国,衍生品市场交易成本主要由竞争性的券商佣金和交易所费用构成,期权和期货的边际成本差异不大。而在国内,不同交易所和品种的手续费标准差异较大,期权由于合约设计不同(标的为期货合约),在平今手续费、行权费用等方面规则也不同于期货。这可能导致企业在初期试水期权套保时,对费用结构不熟悉而感到不便。此外,国内在风险管理上对期权持仓有限仓规定、保证金动态调整等都有具体要求。例如临近到期时,交易所可能提高期权保证金比率,以防范行权集中风险。这些制度设计需要套保者提前了解并纳入操作计划。相比而言,成熟市场的制度已运行多年,变动较少且市场透明度高,企业可以更安心地执行长期套保策略而不担心制度因素带来额外风险。

总体而言,国内期权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异归结起来就是尚处发展初期 vs 已臻于成熟。这决定了企业在国内用期权套保需要更谨慎、更有耐心,也需要更多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如咨询服务、交易商的协助等)。但差异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无法利用期权工具,只是需要根据国情进行调整。例如,在国内市场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小步慢跑策略:逐步建立头寸而非一次性建仓,或者采用组合策略减少单一合约的用量(如用价差组合代替单腿期权,以减少深度虚值腿的交易)。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发展,一旦某品种期权流动性明显提升,就可以扩大该品种在套保中的比重。

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局限。对于希望在套保中更多运用期权的企业,我们给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期权适合作为套保的补充工具,而非完全替代品:鉴于当前市场环境,期权很难完全取代期货的主导地位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大宗商品企业的主要风险敞口仍需通过期货等线性工具来覆盖,以确保基础风险对冲的足量和即时。期权更现实的作用是在特定情况下提供补充保护优化收益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例如,当企业担心极端行情但又不愿放弃全部机会时,用期权替代部分期货头寸是明智的;或者在基差风险可控且期权流动性尚可的品种上,用期权替代一小部分套保仓位,以降低整体保证金占用也是可取的。

  2. 注意期权套保的成本效益,谨防“保险不划算”:期权的权利金成本是显性的,企业应对比评估期权方案与期货方案的综合成本。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正如我们在铜和豆粕案例中看到的,买入期权虽然无需保证金,但权利金可能高达数十万元甚至更多。如果预期波动率较低、市况平稳,则期货套保几乎零成本,期权保费反而成为额外负担。在这种情形下,以期权替代期货并不经济。相反,在波动剧烈、市价可能远离当前水平的情况下,期权的保障价值凸显,支付适当保费是值得的。企业应结合对市场的研判来决定投入多少“保险费”。另外,对于倾向于卖出期权获取收益的套保者,也要明白卖出期权并不能真正降低风险敞口,只是用权利金抵消了一部分潜在损失,而且卖方仍有巨大的尾部风险。不少研究和实务都表明,卖出期权套保并不能降低保证金和手续费等显性成本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 (_154605610-期权替代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研究-110425-062209.pdf),反而可能在行情突变时带来额外亏损。因此企业应谨慎对待卖出期权式的套保策略,除非对标的价格分布有信心并做好追加保证金的准备。

  3. 密切关注期权市场流动性,量力而行:对于期权市场深度不佳的问题,大宗商品企业在使用期权套保时务必“量体裁衣”。这意味着根据目标套保规模选择合适的期权品种和合约。若企业需要套保的数量占某期权合约持仓量的相当大比例,那么一次性建仓可能影响价格,宜分批分日逐步建立头寸,或寻求做市商协助报价以减少市场冲击。此外,可以考虑将套保需求在多个相关合约上分散,如利用相邻月份的期权组合共同覆盖一个时期的风险,这样单一合约的压力会减轻。如果发现某品种期权实在难以承接所需规模,不妨暂以期货套保为主,等待市场成熟。监管层和交易所也在持续改善期权流动性,例如引入更多做市商、鼓励产业客户参与等,企业应保持对政策动向的关注。当流动性改善的信号出现时(如某期权品种日成交显著提高、持仓增大),可以考虑逐步提高该品种期权在套保组合中的占比。

  4. 强化内部能力与借助外部工具:期权套保涉及更多策略选择和定价判断,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能力。建议相关人员加强对期权定价、希腊值、隐含波动率等知识的学习,理解各种期权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点。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管理复杂的头寸组合。现代套保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现货、期货、期权一体化的头寸监控与风险分析。例如,上文提及的“众期®期现管理系统” (众期期现管理系统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就提供了期现货及衍生品的统一管理,可自动核算每笔期权和期货交易对现货成本的影响,实时计算整体敞口和盈亏。这类系统还能按照预设策略自动下单、风控预警,极大降低了人工操作期权组合的难度。对于中小企业,市面上也有轻量化SaaS套保工具可供选择 (轻量化SaaS期现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轻量化SaaS期现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以较低成本提供期现匹配、盈亏核算和报表功能,帮助企业小步快跑地开展期权套保实践 (轻量化SaaS期现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 (轻量化SaaS期现解决方案 - 信易科技 - 信易科技)。总之,借助外部专业工具和服务,企业可以弥补自身经验和人才的不足,将期权更稳健地引入套保体系。

  5. 策略动态调整与评估:最后,企业应当将期权套保纳入动态管理范畴。市场环境、流动性状况、交易成本都会随着时间改变。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分析基于当前费率和市场状况,未来如果市场环境变化,结论也需相应修正。企业在实践中应定期评估所采用的期权套保策略效果,比较其与期货套保在财务结果、风险缓释方面的差异。如果发现某阶段期权成本过高或效果不彰,应及时调整策略比例,甚至暂时退出期权改回期货。同时,关注监管和市场的新动向,如新的期权品种推出、交易规则变化等,都可能为套保策略优化带来机会。例如,若交易所推出了周度期权或更长期限的期权,这将给予企业更精细化的对冲工具;又如未来国内引入场外期权集中清算平台,则可考虑更多场外期权用于套保以弥补场内不足。只有保持策略的灵活和开放,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持续有效地管理风险。

结语:期权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可行性在不断提高,它为风险管理打开了新的大门。但在当前阶段,我们应理性看待期权的作用:既要看到其提供的独特优势,也要正视其局限和成本。对于大宗商品领域的CFO、期货交易员、研究员等而言,掌握期权工具并将其与传统期货手段相结合,将是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向。在实践中,不妨从小规模、低风险的试点开始,逐步累积经验。当期权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时,相信它将在套期保值中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助力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商品市场中行稳致远。